2010悅閱欲試徵文開始了!

【會.讀書】人與書的邂逅三部曲
徵文時間:2010/02/22~03/26 
「2010悅閱欲試-我心中最Hito的那本書!」

2010年3月4日

NO.6「漢字的故事」讀後心得

學校宿舍裡的書桌上,幾乎每個同學都有一台電腦。到了繳交報告前夕,振筆疾書的狀況已不復見,唯一的聲音通常是鍵盤和滑鼠的敲擊聲。
  
        在練習文字表達的過程裡,始終覺得握著筆桿是一種夾雜著充實安心卻又沉重的情緒。從筆下流瀉而出的千言萬語,盡是心靈深處的吶喊與呼喚。每次心中脹滿感動,書寫就是最佳的紓解管道,讓悲傷的、歡欣的、憤怒的、感動的,各種絢爛的生命色彩躍然紙上,更不斷地尋找更深刻的表達方式。

  這段話摘錄自先前大學入學時撰寫的簡歷,現在看來更是感觸良多。在大學裡,我認識了不少理工科系的同學,平常使用通訊軟體對話時,打字的速度都非常迅速,但網路平台和電腦便捷的使用卻幾乎讓人失去書寫的能力。

  中學時期,逢年過節總是習慣和朋友交換賀卡傳遞祝福,至今收到的大部分都已化為電子郵件或是電子賀卡,鮮少得見親手寫的紙卡。算一算從大一起,收到的信件或卡片不超過十隻手指頭。當然,裡頭也常出現立可白塗改的痕跡,而錯別字又是另外一回事。我問過這些朋友,他們總是說,在電腦上打字,系統會自動列出一整串同音的字元以供使用者選取,幾乎不需熟記字形,能夠辨認即可。久而久之,真正到了要提筆時,才赫然發現早已忘了該如何書寫。

  真正動筆,一筆一劃的揮舞才能夠真正體會出文字的趣味性。打字只要拼音正確,電腦系統能依照前後文意自動設定正確用字,甚至不用使用者動手。這些都還是物質層面的影響。更嚴重的是近年來哈韓、哈日、崇洋蔚為風潮,國內學習外國語的人數逐日增加;當然我同意外文能力是一種為自己加值的優勢,但是一昧欽羨他人而忽略母語學習豈非本末倒置?

  說到這裡,其實最令我在意的還是作者的國籍。也許正因為漢字是日常生活中隨時會用的,大家都認為它簡單,所以少有人想去深究;但對外國人來說,漢字是有距離的,正因領略著樂趣而探索,並將之發揚光大。一個瑞典人能夠對中國文化了解到這種地步,其認真執著的態度實在令人汗顏。

  若與其他文字相較,也許文法結構沒有拉丁文來得嚴謹,書寫便利性不如英文,但每個字都乘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,這種長久醞釀出的藝術美感卻是其他文字無可比擬的。人們習慣依靠文字來描述週遭生活,卻往往忽略文字背後世界蘊藏的許多驚喜。

  書中許多字例推論過程,詮釋明確、證據豐富;從《甲骨文編》、《金文編》裡一一找出那三百零四個字的古老原型,讓讀者一眼就能辨出演變趣味,佐以考古出土器物圖片和實地走訪中國大陸所拍攝的大量生活剪影,文字敘述部分除了引經據典的源流說明外,更包含個人對漢民族生活文化的領會。而造字緣起部分解釋,也許只是「一家之言」,與其他學者的研究不一定相符,但最寶貴的是作者對每個字滿懷感情與想像,細膩地為每個字挖掘出背後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趣味。

  文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隨,五千多年來的生活經驗皆蘊藏其中。從文字上,可以看見山水、動植物等大自然。從甲骨文、金文直到今日,乍看之下差距極大,但彼此間仍緊密聯繫著。寫法不同,掌握和反映現實的手法依然如故。自文字創造以來時間更跌,也許部分變化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大。其中像是「黑」、「雞」、「隻」、「雙」、「豬」等字的剪紙藝術最令我驚訝:剪紙的作者甚至沒到過城裡或接受教育,她們所擁有的只是共同的生活經驗,足以得見漢字表達如此貼近生活。

  這本書裡,我看見的文字充滿了情緒和生命力;像介紹犬字時,除了說明一般作為寵物,還提到了中國人吃狗肉的習慣;敘述挑狗時就像義大利人挑選水池裡的樽魚一樣(想起童年和家人到德基水庫吃活魚的經驗);寫到麥,更是以兩頁的篇幅大量的介紹中國傳統麵食:餃子、包子、餅、麵條,從桿揉麵皮到選擇餡料,有趣的程度就像是一篇詳細的飲食文學,原來介紹一個字還可以這樣切入。和同學討論讀書進度時還有人打趣道:「看來作者也是位饕客。」

  另外也體會到想像力的重要,書中許多舉例;像是「樂」字末段舉荀子描寫的祭祀場景,悠揚柔和的樂音連同肉、美酒和穀物的香氣飄散到了天上,打通人們、上天和祖先的聯繫。從這此場景聯想無疑能夠迅速感受到歡樂的氣氛。另外如「窗」字,舉的是北京蘇州和安陽的實際生活經驗;作者觀察舊住宅區的生活型態:夜晚來臨後倦鳥歸巢,家門裡開始熱鬧的生活,炒菜做飯、孩子鬧脾氣等等各種聲音交雜在一塊,這時候從外頭往裡看,木格窗戶透出的微弱燈光灑落一地;木格窗戶豐富的窗櫺圖案正如「窗」字。

作者接受新聞訪談時提到,漢字的存在使中國文化具有驚人的連續性;直至今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還能看到一些與三千多年前文字創造者們所經歷完全相同的畫面,有種跨越時空的愉悅感。她說:「那些形象是書面語言的基本要素,反覆出現在新的和引人入勝的結構中,一旦逐個認識了它們,它們不僅會成為文字的鑰匙,而且也有助於了解這些文字創造時、以及今天的實際生活。」字裡行間可以清楚感受到作者對於中華文化的欣賞,但之所以能引起共鳴,我想應該是這種欣賞屬於理性深究探討之後的產物,而非盲目崇拜或追尋所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